前言
門診經常可以看到身體各種部位出現『發紅、癢疹、脫屑、表皮組織液滲出、皮膚苔蘚粗糙化』等症狀,因此而困擾的患者。許多這類型的患者,最常見的疑惑便是在不同的門診之間得到的診斷名詞都不一致:
『醫師,有的醫師說我是濕疹,有的說我是異位性皮膚炎,還有說是神經性皮膚炎的,那我到底是什麼問題啊?』
在醫學上,我們大多用『濕疹-Eczema』,來泛稱這類具有『發紅、癢疹、脫屑、表皮組織液滲出、皮膚苔蘚粗糙化』等症狀的病症,而在其中的細分名詞,包含了小朋友常有的異位性皮膚炎、婦女族群的富貴手、成中年人的神經性皮膚炎、工作環境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脂漏性皮膚炎⋯⋯等等診斷。
雖然這些診斷名詞的不同、好發族群、病因也不盡相同,但是在於致病的可能風險因素以及治療的關鍵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各種具有『濕疹症狀』的相關皮膚炎吧。
各種皮膚炎的可能風險族群-敏感性肌膚
敏感性肌膚 - 容易呈現發紅、毛孔微張、輕微脫屑狀態
在充斥各種皮膚保養知識的現在,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敏感性肌膚-Hypersensitive skin』。
一般而言,敏感性肌膚指肌膚在常態下處於容易敏感和耐受性較低的膚質狀態。
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幼兒、老人、體質、基因),使原先的皮膚障壁較為薄且脆弱,相較一般膚質更容易發生水分流失、刺激因子滲透,導致皮膚容易過度反應,造成血管擴張和發炎的現象。
使皮膚表面發紅,並伴隨著搔癢、灼熱、緊繃與針刺感。
同時,敏感性肌膚的膚質狀況也可能會隨著環境溫度濕度變化和空氣品質汙染、肌膚摩擦過度、清潔用品的化學成份刺激、及心理壓力因素、生理狀態失衡、作息休息不足而影響加重。
最重要的是,敏感性肌膚的族群,此時的皮膚狀態長時間處於『亞發炎狀態』,雖然並未發生免疫發炎反應,但是相較一般性肌膚更容易受到刺激與破壞,進而發炎轉變成各種類型的皮膚炎。
因此,敏感性肌膚的族群,在於『未發生皮膚炎的平時』,就必須要注重膚質的保護照顧,以正確的方式保養,才可以避免發炎,甚至是因護理錯誤而造成二次傷害。
都是濕疹? 各種過敏、免疫相關皮膚炎的名詞差異
對於『發紅、癢疹、脫屑、表皮組織液滲出、皮膚苔蘚粗糙化』等等症狀,並非是單一種疾病的特點,而是許多『具有明顯搔癢感的皮膚炎』的共同表現。
其中包含了非感染性及感染性的類型,而像是常聽到的『異位性皮膚炎』、『神經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乾癬』大多非由『明確外界感染源』(細菌、黴菌)所造成的發炎情形。
而是因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狀態、體質狀態、皮膚狀態、外在環境氣溫溼度等等綜合因素所影響造成的皮膚發炎情形。對於這類型『非具有明確外界感染原因』所造成的皮膚炎,我們多會將其症狀表現通稱為『濕疹』。
另外,像是『體癬』、『香港腳』由霉菌、念珠菌感染,出膿的皮膚炎則可能有細菌感染,這些分類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屬於『感染性皮膚炎』之範疇。
『異位性皮膚炎』
因為大部分的人『自幼時』便有症狀,因此又稱為小兒濕疹,被認為具有遺傳性,經常與『過敏性鼻炎』、『氣喘』並稱為過敏三角(Atopic Triad)。過敏三角(Atopic Triad)的患者,通常於臨床會被診斷為具有異位性體質(Atopy)。
依現代醫學的觀點,『異位性』指的是一類特殊體質的名稱,跟基因和遺傳息息相關,有這樣體質的族群,很容易因為接觸到致敏因子,而引發一連串過度免疫的反應,形成過敏疾病(Allergy),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等。
異位性皮膚炎在初期時候,大多可以在臉部、頭皮、頸部、手肘部內側、膝蓋後側、和臀部發現發癢的皮疹,其中於四肢彎曲處為最常見,經過長期發癢反覆搔抓之後由疹樣轉為苔癬粗糙化的表現,在中醫學又稱為『四彎風』。
『神經性皮膚炎』
於成人濕疹症狀來說為一大族群,容易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因為其皮膚苔癬粗糙化的特徵,又被稱為慢性單純苔蘚(lichen simplex chronicus)。
症狀表現上,具有明顯皮膚受損,多發生在頸部周圍後側、四肢及其凹窩、下背、腰薦部位。
大多成片出現,呈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平頂丘疹,皮膚增厚,皮脊突起,皮溝加深,形似苔蘚,呈淡紅或淡褐色,劇烈搔癢是其主要的症状。
在中醫學稱之為『牛皮癬』、『攝領瘡』,因其好發於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
成人如果具有濕疹症狀,需要鑑別『神經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之差異。
在病因上,『神經性皮膚炎』多受到精神情緒、生活作息、內分泌變化所影響,『異位性皮膚炎』則額外多有誘發的過敏因子,像是飲食、物質接觸史等。
症狀的呈現上,『神經性皮膚炎』也具有更多的癢感以及明顯粗糙苔癬化的情形。
『接觸性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包括了『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兩種。『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是當皮膚與刺激性物質接觸時發生的反應,常見的像是,清潔劑、肥皂或其他化學物質,嬰幼兒的尿布疹、運動員衣物摩擦起疹皆屬於此類型。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則是皮膚會對與之接觸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引發細胞性免疫反應者(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常見的過敏因素包括化妝品、洗髮精、鎳金屬。
接觸性皮膚炎相較與其他類型的濕疹,更容易在第一時間『快速的引起患處皮膚腫脹』(血管性水腫現象-Angioedema),之後常伴隨皮膚乾裂,嚴重則有類似灼傷的水泡潰瘍疼痛,發紅和皮膚瘙癢。
『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四肢末梢的濕疹類型 ,雖然名稱中有『皰疹』兩字,但是皰疹病毒(HSV)感染無關,同時也不是傳染性疾病。汗皰疹的發病特點是在於『癢感、紅疹、明顯水泡』,在急性期發作時首先會有發紅癢疹,之後轉為大量水泡出現,之後潰破,變成皮膚損傷狀態在慢性期逐漸轉為粗糙化、表面乾裂狀態,。
大家對於汗皰疹有一大誤解在於『認為是出汗問題而直接導致汗皰疹』,事實並不盡然,臨床上許多汗皰疹患者並不一定有手汗過多的問題。
許多人會認為汗水有其相關性,是因為在汗水的分泌過程,會刺激到皮膚表面的小傷口,使發炎反應加重,同時小水泡的產生(發炎組織液)被過去的人們誤認為是汗液分泌相關的表現,事實是因汗皰疹患者症狀容易受到情緒波動影響,情緒起伏時汗液的分泌也會旺盛,兩種症狀同時的出現便會使人誤會其直接關連性。
『乾癬』
一般而言,乾癬其實並不能歸類於濕疹一類的皮膚炎,但是在於初期臨床症狀的表現十分相似,容易被混淆而耽誤治療時間,因此在此拿出來介紹。乾癬初期的症狀表現形似其他濕疹類皮膚炎,以發紅、癢感、脫屑表現,不同的是,乾癬就如中醫病名所言,銀屑病,其具有幾個疾病特點:
(1) 界限清楚而明顯
(2) 表面有鬆散的銀屑覆蓋
(3) 在皮屑之下的皮膚為滑亮均質的紅斑
乾癬在臨床上最容易與『慢性濕疹』(當濕疹進入粗糙苔蘚化階段)混淆,這是因為兩者皆有表面粗糙化、苔蘚化、脫屑等症狀,但是只要仔細觀察,外觀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乾癬的脫屑較為成塊、厚重而覆蓋,慢性濕疹則是反覆摩擦而成的破皮細屑、零散伴隨皮膚乾裂。
乾癬在疾病的成因上,與『基因、體質』有極大關聯性。
目前大部分的理論都認為乾癬是因為『先天基因體質具有潛在因素,而在後天因素刺激之後被誘發出來』的免疫失調情形。
而同時,不同於其他過敏、免疫相關皮膚炎,乾癬症狀表現之後,身體免疫活化混亂的情形,尚會增加其他疾病的風險,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等。
但是在皮膚症狀表現之後,就如同其他的過敏、免疫相關皮膚炎,同樣會受到情緒精神壓力、生活作息、氣候變化、飲食刺激、物質接觸、皮膚損傷、感染等等外在因素而加重病情。
因此,即使不同於一般的濕疹,在治療照護上仍有相當的相似性。
結語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簡單的介紹了臨床上常見的各種『被稱為濕疹』的診斷。『濕疹』這個名詞,總會讓不了解疾病成因、症狀表現的人誤認為是『因為太過潮濕』而發生的皮膚疾病。
但事實上濕疹成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皮膚保水能力不足、過度乾燥,發癢搔抓後而失去保護能力,進而反覆發炎』,同時因為症狀表現之後,患者往往因癢搔抓後破皮、組織液滲出而導致患處潮濕,主要病因被誤認是患處潮濕之故。
在之後的文章中,筆者將從中西醫的學理角度切入介紹濕疹的詳細致病原因以及治療、照護方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