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II
喀拉喀拉的整骨


前言

相信有接觸過中醫的民眾,應該對於到中醫診所給中醫師『橋一下』的印象十分熟悉。

有些中醫師會使用推拿按摩的『理筋鬆筋手法』(針對肌肉、筋膜軟組織放鬆調理)。有些中醫師則是使用喀拉作響的『整脊正骨手法』(調整關節、骨骼位置將其復位)。

以目前的台灣中醫診所來說,『傷科治療』大多便是以『整脊正骨手法』為常見,也就是一般民眾所知的『整脊』、『整骨』、『正骨』,在中醫圈內也被我們俗稱為『硬式傷科手法』

硬式傷科手法之所以會如此受到廣大歡迎,是因為在治療的當下,患者容易立刻感受到不適症狀的緩解。

像是上班族常見的背緊、脖子緊,常常在中醫師的整脊手法之下,喀啦幾聲就可以快速地得到舒緩 ,好像全身筋骨被打通一樣。

但是,事實上在坊間,我們不只會看到中醫師進行這種『喀拉喀拉』的治療手法,從早期家傳的國術館、民俗療法、整復正骨所、到近年流行的徒手物理治療所,這種類型的治療方式都十分常見,其中究竟有什麼治療之間的差異性? 而治療的安全性又是否可以放心呢?

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簡單介紹中醫界俗稱的『硬式傷科手法』,或稱『整脊正骨手法』

什麼是硬式傷科手法?

之所以會被我們稱作『硬式傷科手法』,是因爲相較於『軟組織治療的理筋鬆筋手法』,硬式傷科手法治療的原理主要是建立在『調整關節、骨骼等硬組織結構』之上,並且治療的手法通常需要施力、頓挫、迅速,給人一種比較強硬的感覺,因而被如此稱呼。

中醫歷史上的硬式傷科手法

遠在現代以前的中醫治療中便有『針對肌肉骨骼疾患的治療手法』(有點類似古時候的骨科、復健科?),而在當時代裡,傷科治療並沒有特別區分為以肌肉筋膜等軟組織為主,或是以關節骨骼為主的治療方式,而是統一被稱作為『傷科』。

早在3000年前的中醫歷史,周朝便有專門治療骨折的『瘍醫』記載。

而在目前現存最早的骨傷科專著-唐朝的『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中,介紹了揣,摸,拔伸等正骨手法,也是首次記載運用槓桿原理整復治療骨折。

後續在明朝、清朝,也陸續增加記載各種整復、正骨的技術,在清朝的『醫宗金鑑』裡,總結前人的正骨經驗,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八種治療技術,稱為『正骨八法』。

過去的歷史之中使用的這些傷科治療技術,在現代中醫師的使用上,因為醫學、解剖理論、其他醫療技術的引進與結合(像是脊骨醫學)之下,已經與以往的治療方式非常不同,在於診斷精確性、治療安全性、以及疾病治療效果上皆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其他類似硬式傷科手法的治療

現代醫學中,有一類的替代性治療手法(CAM)非常類似於中醫整骨,同樣也會在治療過程中發出喀喀聲響,在美國被稱為『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

『在西方醫學的演進史中,同樣也在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的時代,便有關於脊骨醫療的記載,但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是D.D. Palmer在1895年創立的,並於1897年在美國愛荷華州達文波特,創辦了第一所脊骨神經醫師培訓學校。』

『Palmer在多學科的基礎上發展了脊骨神經醫學理論和方法,包括手療醫學、正骨術和整骨,並結合了自己獨創的改進。術語-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源自古希臘語詞根,意即-用手操作,該術語由Palmer最先提出,後經名叫Reverand Samuel H. Weed的患者所命名 。』

脊骨神經醫學,是一門關於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以及了解這些病症對整體健康狀況影響的醫療衛生行業。

臨床上,強調徒手操作技巧,包括關節矯正和手法治療,尤其側重對於『關節錯位』的矯正。

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在台灣又被泛稱為『美式整脊』,目前在全世界已經有40餘國家訂定相關醫療法規。

以台灣來說,目前並沒有被納入正規醫療體系(並不屬於中、西醫)、也沒有相關法規的訂定,但是因為治療效果的顯著,經常被西醫的物理治療師、中西醫師、徒手整復師傅等相關醫療或從業人員在臨床治療上使用。

同時,台灣也有許多相關的非官方醫學會的設立,雖然在台灣是非官方的醫療體系,但事實上,其中許多從業人員是領有外國核可證照,又或者是台灣合法醫療從業人員進行在職進修、修習專業治療技術(ex:中西醫師、物理治療師學習脊骨神經醫學技術)。

因此,在台灣進行脊骨整復治療時,務必需要注意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及合法性,最重要的,是否具有資格進行醫療行為,畢竟脊骨整復治療除了『疾病治療效果』,同時也需要具備『醫學診斷的專業』,進行上也有一定的『醫療風險性』

現代的中醫硬式傷科手法

現在台灣的中醫師,除了早期領照的家傳、特考中醫師,其餘皆是由中醫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通過國家高考,關於『整復手法的學習』,在校期間除了學習中醫傷科治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現代醫學,而在職進修通常也會修習各種相關的徒手治療技術(Manual Therapy)、或是本身同時具有物理治療師職照、進修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等其他現代醫學的治療方式。

因此,現在大部分中醫師在傷科的臨床治療上,大多融合了各種醫學領域的思維與技術,可能同樣的脊椎、關節調整,在手法技巧上皆有不同的方式,也如此造就非常個人化的治療模式。

例如,在中醫傷科治療上,十分常見的『側扳腰法』技術,一般會使用在針對脊椎調整、腰椎關節疾患、椎間盤疾患、小面關節疾患等各種情形,目的是調整椎體間距離、旋轉性,調整小面關節位置,同時可以將脊椎旁肌群放鬆,進而緩解肌肉神經組織的不適感症狀(腰背痠痛、肌肉緊感、神經壓迫麻感...等)

而現今的側扳腰法技術大多是經過改良後的方式,結合了現代醫學與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提升更高的準確性、治療性,同時在治療前的診斷思維,也與早期的中醫治療大不相同。

硬式傷科手法(整骨)的治療性與安全性

許多民眾對於整骨、整脊的印象就是必須發出喀拉喀拉的清脆聲響,才覺得有治療效果,其實,許多時候,喀拉聲響並不能直接和治療效果劃上等號。

『喀拉喀拉、噼啪噼啪』的聲音,有些人會害怕擔心、有些人反而樂在其中。
這種聲音並不能完全説是關節復位的聲音,有時發出聲響時,關節也不一定會改變位置。

對於部分脫臼、半脫位的情況,確實在關節復位時,會因為骨骼、韌帶組織的碰撞,發出清脆的喀拉聲響,但是大多數時候的傷科、整脊手法一樣也會發出響聲,這是屬於關節腔內的氣泡在受到擠壓之後,關節腔內壓力改變而發出的聲響

來自關節腔內壓力改變所發出聲響,在於某些類型的症狀而言,會因此而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同時具有其他韌帶、軟組織的問題,即使在治療手法上有聲響的產生,治療的效果也未必能達到滿意。

此時我們便需要結合其他類型的治療手段,例如:針灸、軟組織徒手治療、中西藥物等等。
關於更詳細關節聲響的機轉可以參考此文章


針對硬式傷科手法的治療原理和效果來說,醫療執行者會透過『扭轉、牽拉、擠壓、頓挫』等手法方式去調整身體各部位的關節。

藉由這些方式,可以迅速的對關節內空間造成變化,周遭緊繃的肌肉、韌帶也會因此得到放鬆,進而緩解疼痛不適感、改善關節活動度。

如果是針對脊椎方面,同時可以造成脊椎間的相對位置小幅度的改變,像是小面關節、旋轉度、偏移度等等,對於周圍的神經也有舒緩的效果,進而可以緩解疼痛、改善部分的異常神經感受,如:麻、刺感。


關於整骨、整脊這類的醫療行為,我們在追求療效之前,必須要先求安全性,許多人可能看過『整脊相關的社會新聞』,因此而擔心害怕整骨、整脊,深怕整完之後半身癱瘓、成為社會新聞上的主角。

所謂醫療行為的安全性,與『正確的診斷』有很大的關係,能夠在臨床上實際操作的醫療行為,例如:各種手術、物理治療、藥物...等,即使具有醫療風險性,都一定經過相當程度的安全評估。

那為什麼像上文的社會新聞事件仍舊層出不窮呢?

這是因為許多民眾因為對於醫療資訊的不了解,求醫不知方法,反而尋求偏方、民俗療法,這些職業人士大多不具備相當程度的醫學知識背景,也缺乏臨床醫療安全性和經驗,因此在執行『不合法/灰色地帶的醫療行為』上,具有非常大的風險性。
(你能想像沒有人體解剖知識的人拿著手術刀動手術嗎?其實是非常相似的情形!)

醫療的專業不只是在於『治療』,『診斷』其實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錯誤的診斷不僅沒辦法解決疾病問題,更有可能提升後續治療的風險性。

【陳家駒醫師門診資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