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調理
-週期調經療法-


前言

即使是在醫療科技發達的現今,許多女性常見的婦科疾患仍有找不出的確切致病原因。
像是常見如:子宮肌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濾泡黃體化無排卵、經間期出血、月經週期不規則...等,這些疾病的大部分病因,目前多被認為是複合性、非特定性的原因所造成,因此在一般西醫的治療上很難達到『根治』的效果。

而從中醫的觀點切入有所不同之處是,這類型『找不到單一明確病因』的婦科疾患,我們認為可以回推到『找出造成內分泌失調的大方向原因』,而這其中又有許多不同面向的考量,因此會從患者本身的生活作息、整體體質、飲食健康、精神壓力狀態分析,再加上中醫獨有的舌診與脈診,全方面去作為評估診斷的依據。

找出其中『失調的原因』、矯正體質、改善症狀,讓卵巢機能回復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疾病進程,甚至找出逆轉病情的可能。

在俗稱『女生調體質』的中醫治療方法裡,理論派系眾多,但是大多不離『順應自然週期、協助回歸常態』的基本原則,其中近十幾年來最經常被使用的是一種名為『週期調經療法』的週期性中藥治療,簡而言之這是一種『順著女性排卵週期,階段性給予不同藥物,以輔助加強卵巢機能表現,使排卵、行經現象正常化』的方法。

月經週期階段分類

一般月經週期的階段分法,有兩種方式:子宮內膜週期、卵巢卵子週期。
以卵巢卵子週期分階段,可分為『濾泡期』、『排卵期』、『黃體期』。
以子宮內膜週期分階段,可分為『行經期』、『增生期』、『分泌期』。
一般而言,比較常被西醫使用的是卵巢卵子週期,而子宮內膜週期較常被中醫師作為臨床症狀觀察參考重點。



卵巢濾泡期(子宮內膜階段:行經期+增生期,日期長短較不一定)

濾泡期表示的是『卵子開始生長至成熟排卵前的這段時間』,一般的天數為12-14日。

前段包含了月經行經的這幾天(一般來說4-6天)到月經結束後大約一週的卵泡成長時間,接著卵泡成熟而排卵,進入排卵期,因此我們一般可以抓『上次月經-LMP首日』加上14天,大約就是預計排卵期會發生的時間。(例如:LMP首日是1/10,則推測本次排卵期可能為1/24)

臨床上常見到月經週期過長的患者,一部分的可能原因便是濾泡期過長(卵子排出之前的時間),有各種因素可能造成卵泡生長成熟排出的延遲(ex: 體質、作息、內分泌失調、多囊性卵巢...等)。


卵巢排卵期(子宮內膜階段:增生期)

在排卵期之前的期間,卵泡會持續分泌雌激素,直到排卵期前,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會上升到高峰。

大量雌激素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黃體生成激素(LH)直到上升至高峰,也就是所謂的LH surge,接著發育成熟的卵泡排出卵子,既完成所謂的排卵(一般排卵發生於LH surge後24~36小時)。


卵巢黃體期(子宮內膜階段:分泌期,日期長短較固定為14天)

在排卵之後的卵泡在黃體生成激素(LH)的作用下,轉變為黃體(Corpus luteum),而黃體主要會開始製造『黃體素(助孕酮 Progesterone)和雌激素』。

這個時候的子宮內膜進入『分泌期』階段,在『黃體素(助孕酮 Progesterone)和雌激素』的刺激之下,轉變為準備受精著床的狀態。

如果沒有成功著床受孕,黃體會在排卵後約一週開始萎縮,由黃體分泌的黃體素和雌激素也會迅速減少,子宮內膜失去這兩種賀爾蒙的支持,就會進入萎縮、剝落的階段,血液與剝落的子宮內膜混合從陰道排出,形成經血,便是月經週期的行經現象。(重新進入濾泡期)

臨床上,有些患者有月經行經日期過長(行經超過7日)的情形,一部分可能的原因便是「黃體功能過長」;而反之出現月經週期過短、行經頻繁(週期短於21日),大多屬於「無排卵性出血」,可能為荷爾蒙狀態失調而造成濾泡期或黃體期過短,嚴重則可能有「卵巢機能下降」或是「黃體功能不足」的情形。(當然,需要先排除其他器質上病變的疾病問題)



中醫週期調經療法

一般而言中醫在治療女性子宮、卵巢、月經、不孕等相關疾患,主要需要從『調經』著手治療。

基本的調經方式,大多可以分成兩大方向作為思考出發,一個是『針對個人體質』(氣、血、寒、熱、濕、瘀、鬱...)進行處方,另一個則是『順應女性月經週期變化』的開藥思維。

中醫月經調週療法主要是屬於『順應女性月經週期變化』的開藥思維,中醫師主要會依尋患者月經來潮週期、月經量、行經天數、其他月經症狀等等,進行評估處方,一般而言我們可以依照月經週期分成幾個開藥處方階段:
經後期(陰長陽消)、排卵期(重陰轉陽)、經前期(陽長陰消)、行經期(重陽轉陰)。

根據女性身體荷爾蒙變化的週期性不同,進行中藥處方上的變化,以達到順應女性荷爾蒙週期變化、強化卵巢機能表現、幫助月經順暢的目的。


經後期(陰長陽消,濾泡期後半段,卵泡成熟明顯、雌激素上升期)

經後期,此時最主要表現的荷爾蒙為雌激素,呈現上升的狀態,同時幫助子宮內膜的生長以及卵泡的成熟。

因此在中藥使用的方面也會往兩個方向著手:補腎、養血。

補腎的方面,以滋腎陰為主、補腎陽為輔,常用藥材有:熟地、女貞子、旱蓮草、牛膝、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

養血的方面,便可以民眾最熟知的四物湯為主要處方基準,另外如果希望補血的效果更佳,可以額外酌量使用富含膠質、蛋白質及造血營養成份的動物性藥材,例如:龜板、鹿角膠、阿膠、紫河車...。


排卵期(重陰轉陽,卵子成熟排出,各種助排卵之激素上升後下降)

排卵期前女性血液中的雌激素與黃體生成激素(LH)會上升至高峰,促使排卵的發生。
因此,在排卵期中醫可以介入的方向主要幫助排卵的進行,主要為:補腎、活血。

補腎的方面,同樣以滋腎陰為主、補腎陽為輔,但是使用補腎陽的藥材較經後期來得多點,像是額外酌量使用:淫羊藿、肉蓯蓉、巴戟天、仙茅等等。

活血方面則可以使用四物湯加減組成藥物,來增加活血、幫助血液循環的效果,或是少量使用其他活血、通絡藥物幫助:桃仁、紅花、赤芍、桂枝、絲瓜絡...。


經前期(陽長陰消,黃體期,黃體成熟、黃體素分泌、內膜增厚)

經前期,子宮內膜屬於『分泌期』階段,在『黃體素(助孕酮 Progesterone)和雌激素』的刺激之下,轉變為準備受精著床的狀態,如果沒有成功著床受孕,黃體會在排卵後約一週開始萎縮,使子宮內膜萎縮剝落,形成月經。

針對子宮內膜方面的週期調經原則則是兩大部分:溫補腎陽、益氣養血、活血。

可以幫助黃體成熟,為懷胎助孕或者幫助行經奠定基礎,常用藥物:八珍湯加減藥材,合併其他溫補腎陽之藥物,或是使用四物湯加上補氣、補腎藥物等等方式。

而在接近月經將至的前幾日則可以額外使用活血、助血下行的藥物,以幫助月經行經順暢,例如:桃仁、紅花、赤芍、川芎...。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在經前期這段時間,女性身體容易受到黃體素變化而影響,像是常見的各種經前症候群、水腫、生理痘瘡...,每個人因為體質的不同,受到黃體素變化而產生的症狀也有所不同,部分患者此時對於使用較大劑量的補益藥物可能會有所不適(如:口乾舌燥、燥熱感),如此則不宜單純使用週期調經療法,需要對症狀、對體質給予其餘藥物。


行經期(重陽轉陰,黃體退化,各種激素濃度下降,經血來潮)

進入行經期前,女性身體中以黃體素與雌激素下降明顯,進而無法維持子宮內膜的生長,進入萎縮而剝落,形成經血排出,同時間下個週期的卵子也開始進入生長的濾泡期。

此時大多使用順經、助行經藥物,如患者本身月經通暢、則也可以不使用藥物介入,一般常見的輔助行經藥物有:當歸、川芎、熟地、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澤蘭、柴胡、香附、赤芍。

其中許多處方方向會使用具有四物湯組成,額外加上其他藥物輔助,所以別再說月經來不能吃四物湯了,而是需要看症狀與體質去使用處方!




結語

週期調經療法,是臨床上中醫師經常使用於治療多種女性婦科問題的一種基礎思路。

依循女性卵巢-子宮-內分泌三者的週期變化性,給予順應變化的處方,以強化月經、排卵週期本身的穩定性,使之恢復機能的規律、功能的良好。

然而,中醫治療並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並非一種處方、療法就可以通遍使用於各種體質、不同的人身上,而是需要因時、因地、因人去選用藥物、處方治療!



【陳家駒醫師門診資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