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IV
拔罐潮流


前言

近幾年來因2016奧運,游泳健將菲爾普斯背上的神秘印痕,在歐美國家、體育界、物理治療界掀起一陣拔罐風潮。

拔罐(Cupping therapy),事實上是屬於一種中醫治療,但因其低風險、低侵入性,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醫療法規限制,就和刮痧一樣融入普羅大眾的生活。

泛從國術館、民俗療法到中醫診所,甚至近年過內外的物理治療診所都可以看到拔罐使用的情形。

如果仔細觀察其中的進行方式,其實可以發現到有非常大的差異性,從傳統的固定式拔罐到現今結合肌筋膜理論的新治療手法,拔罐的治療效果隨著醫療的發展也得到提昇。

拔罐其實不只是大家所認知的『家裡長輩買個拔罐器哪裡痠痛拔哪裡』的效果而已,對於臨床治療如果運用得當,其實具有相當的治療潛力。


拔罐歷史

源自於中醫古籍,西漢時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角法」的記載,角法就類似於後世的火罐療法(其中一種拔罐技術,利用火加溫罐內空氣,吸附在人體上,降溫後產生負壓吸引力),而在最早期的拔罐治療多為治療瘡瘍膿腫時,藉由密閉罐狀物產生真空負壓,以吸引出感染處的血液以及幫助排出傷口膿水,作為協助清瘡之用。

而在相近時期,國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Cupping therapy)。文字記載,在古希臘,公元前400年就有人使用拔罐療法。

隨者中醫理論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拔罐技術開始不再只用於吸血排膿,根據不同的拔罐方式(火罐、滑罐、閃罐、留罐),以及不同的拔罐位置(經絡、穴位),拔罐逐漸使用在預防疾病、治療各種內科疾患。

延續至近代,結合放血技術的拔罐方式也不只適用在瘡瘍膿腫等表面化膿感染性疾病,而將其理論放大至身體的肌肉、軟組織疾患。

以真空吸引,增加局部循環、增加放血效果,現今中醫放血治療也用於消除血腫、改善局部循環、幫助組織修復、放鬆淺層筋膜。(有些民俗療法訴求放「靜脈血」來排毒、降血脂、促進新陳代謝、抗老化等等,都不是中醫正規的放血療法。)

直到近幾年,拔罐的效果在體育界、物理治療界引起廣大關注,許多國外物理治療師,以拔罐的治療效果,結合根據肌筋膜、運動解剖學的理論,進行新式的拔罐手法治療。

在Instagram上經常可以看到國外物理治療師,根據肌筋膜、運動解剖學的理論,進行新式的拔罐手法治療



拔罐治療原理

拔罐法古代稱為「角法」,通常又稱為「拔火罐」或「拔罐子法」,是指藉燃燒、溫熱或抽氣等方式使罐內產生負壓而直接吸著皮膚表面,造成局部充血現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這便是拔罐的基礎原理。

而其他延伸性的使用方法,則更使拔罐治療增加附加效果,如:傳統的火罐除了負壓吸引的效果之外,同時具有『局部加溫』的治療效果。放血拔罐則可以使『表面微小出血』的效果得到放大,增益血液循環的效果。

在中醫的理論來說,拔罐整體而言,可以幫助局部的氣血循環,同時因為拔罐位置的不同,例如在不同的穴位、經絡,可以造成其不同的刺激後一連串的人體生理反應,進而治療不同的內科疾病。

王凱平中醫師的『拔罐相關文章』中,引用了2017年其中一篇發表於《補充療法臨床實務(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的拔罐相關研究回顧的結論,指出目前可以被證實的『拔罐治療效果的可能機轉』:

1. 拔罐的負壓會產生局部瘀血
2. 瘀血會吸引白血球過來分解凝結的紅血球
3. 分解過程會啟動以HO-1酵素為主的系列生理機轉
4. 上述機轉產生的物質有抗發炎、促修復、止疼痛的效果
5. 這些效益不只是作用在局部,也有全身性的

他認為拔罐所造成的『瘀血效果』,其附帶產生的生理物質,才是幫助患處進行『組織修復』的關鍵,同時這也可以解釋中醫理論及臨床觀察認為的『拔罐有助於氣血循環』的治療效果。

但上述的這些生理機轉僅是『部分解釋』拔罐效果的理論,拔罐後所造成的局部瘀血效果、以及治療時的負壓吸引力,同時也可能會改變表淺筋膜的張力(局部的腫脹會對於筋膜、皮膚造成拉扯),這個部分或許才是臨床上肌筋膜、軟組織治療應用上的主要原因。

像是上方圖中的物理治療師使用『婦產科生產用吸引器材-KIWI (Vacuum Delivery System)』,作為拔罐器材的代替。

治療方式是將KIWI吸引在患處肌肉上方,藉由真空負壓,使得表層筋膜與下方的組織之間產生分離的相對空間(可以想像把皮肉稍微拉開來)。

同時運動員進行主動運動,進而使筋膜層沾黏組織鬆解,使關節和肌肉的活動、連動性更好。而相同理論的治療方式,同樣也被近幾年的中醫師在進行軟組織傷科治療時使用。


常見拔罐分類

1. 單罐法:
即僅用一只單罐治療,一般用針對性的局部調理。

2. 多罐法:
即多罐併用,一般用於範圍比較廣泛及肌肉較豐滿的部位。

3. 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因危險性較高,僅適用於專業人員。

4. 抽氣負壓法:
利用抽吸器,將罐內的空氣排出,造成罐內負壓,而達到吸拔皮膚的目的。

5. 刺絡拔罐法:
即放血拔罐,以酒精棉球消毒施術處,再三稜針迅速點刺肌表數下或十數下,造成表面出血效果,立刻將罐材覆上,務求吸力較強,留罐約15~20分鐘後可以吸引出出血、造成表面瘀血效果。刺絡拔罐時必須對針具和穴區都要進行嚴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


常見拔罐手法


1. 閃罐:罐杯吸附後,快速的拿下來。
實行方法:即將棉花棒蘸 95% 酒精點燃,在罐內繞一周後抽出,立即將罐按在拔罐的部位上,再馬上拔下,在皮膚上反覆施行數次,直到局部發紅為止。

2. 走罐:稱為推罐、滑罐、循經走罐。走罐主要需要吸附的負壓以及手的推力。
實行方法:可以順著中醫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滑移,或是依照肌肉、筋膜起止連接位置,順勢移動,順理肌肉束。

3. 留罐:為最常用的拔罐方法,將罐吸附在人體上,停留放置一段時間後取下,造成充血、微出血的效果較明顯。
實行方法:將罐杯放置於施行部位5至15分鐘,使人體自然調節氣血循環,若易生水泡者,也可能在 5 分鐘以內就要起罐,不適宜將罐久留。


拔罐禁忌

因為拔罐器材的容易取得,入門技術容易,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普羅大眾、非醫療專業人員自行操作,然而拔罐事實上雖然低侵入性,但依舊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

因為拔罐技術所利用的技術,可能造成『局部加溫、局部充血、出血、輕微發炎、表皮損傷』等效果,在專業人員正確的操作之下可以得其療效,但是如果控制不佳則可能造成傷害、感染情形的發生。

以下是拔罐的禁忌情形:
  1. 具有開放性傷口:表面傷口未癒合、發炎化膿性傷口、癌變皮膚等等。
  2. 具有可能影響免疫功能之疾患: 糖尿病患者、免疫不全患者、自體免疫疾患、嚴重急慢性過敏
  3. 具有出血可能之疾患:服用抗凝血藥物、白血病、血友病、血球、血管病變相關疾患
  4. 重大器官損傷疾患,受到強烈刺激可能影響生理功能者。
  5. 骨折、血管疾患、重要體表神經血管處、結疤斑痕處等組織結構上損傷風險者。
  6. 身心狀態不足、失調者:身體狀態虛弱、精神疾患、情緒變化等等情形。
  7. 法定傳染病患者
  8. 孕婦、月經行經期,可能因強烈刺激造成生理上變化



結語

拔罐是中醫過去一路使用至今的治療技術,隨著醫學知識、操作器材的進步,其他醫學領域的臨床專家將其結合新的理論思維,將其治療價值提升到下一個層次。

雖然目前完整的治療原理尚待更多的實驗研究去證實,但是拔罐這項技術的進化,讓我們知道,中醫不是停滯、等待淘汰的舊理論,而或許是具有更大發展的未知領域,期待未來科學的進步,我們能夠一步步解析更多關於中醫的真相。


留言